国乐辉煌——记中央民族乐团“国立克里姆林宫剧院”音乐会

2018-12-16 13:40:37

2011年6月中旬,中央民族乐团赴莫斯科,承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文化部与俄罗斯联邦外交部、文化部联袂主办的“《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签署10周年庆祝音乐会”,这既是外交活动,也是文化活动。

“国立克里姆林宫剧院”富丽堂皇,恢宏大气,也如人民大会堂一样朴素,它拥有五千个座位,两侧彩灯铺出两国国旗,舞台上方悬挂着用中俄两国文字“《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签署10周年庆祝音乐会”的横幅。虽然场地巨大,但音响极佳。写满中俄两国文字的节目单,厚得有点分量。

庆祝仪式于2011年6月17日下午5点开始,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先后致辞。第一次近距离地看着两国最高领导人,政治家的严肃和疲倦写在脸上。面对这种场面,不禁想到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交往,想到一代代领导者之间交往的故事和传闻,两国领导人的交往方式无论从什么层面上都决定着两国人民的交往方式。他们讲话后便离开了,观众则留下来看演出。

音乐会开始了。第一支乐曲是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庆典序曲》,爽朗情味与多媒体画面飘扬的大红绸子,让喜庆气氛漫卷全场。第二支乐曲是由俄罗斯指挥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延科执棒的中国民族管弦乐版的格林卡歌剧《鲁斯兰与留德米拉》序曲。如同所有作曲家都到民间寻找曲调,格林卡是最早俯身民间并以其智慧和实践把俄罗斯民间音乐提升品次、变为殿堂之声的开拓人。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作曲家“以俄为师”,把采撷民间曲调的做法化为自觉行动,这种实践成为从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到赵季平的《庆典序曲》贯穿行动。按照明代哲学家李贽的说法,艺术无非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如此说来,今天听到的就不是格林卡,而是中国音乐家的欢畅心音。

毋庸置疑,音乐会的最大特点就是两国艺术家的合作。民族管弦乐与俄罗斯三角琴(巴拉莱卡琴)演奏家安东·茹科夫合奏的俄罗斯乐曲《货郎》,瞬间把气氛推向高潮。《货郎》源自根据俄国诗人尼古拉·涅克拉索夫诗作改编的同名歌曲,讲述了年轻货郎与顾客少女间的对话,开始相互争执,讨价还价,后来渐生情窦,擦出爱情火花。这个故事与中国说唱艺术中的货郎形象几乎一样,爱情的表现方式如同音乐,不分国界。

虽然知道要与俄罗斯艺术家合作,但实际排练时间仅有一天。两国艺术家合作,语言自然是最大障碍,但音乐家自有一套沟通方式。看着乐曲改编者赵东升拿起总谱对安东·茹科夫边比划边唱的样子,就知道音乐超越语言的神奇大力此刻充分体现出来了。中国弹拨乐器与俄罗斯三角琴,同样具有撩拨人心的颗粒性音响。短小前奏柳琴和中阮的“大珠小珠”飘落时,观众已经淹没于浪漫颗粒中了。中国乐器最丰富的弹拨乐器再现俄罗斯的相似音响,使旋律充满妩媚。每次三角琴的点击都像一组响亮的鼓点在乐队中心敲响,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呼应,摇为一片铺天盖地的落珠。

俄罗斯大提琴手斯塔尼斯拉夫·杰格佳廖夫与李源源共同演奏了“二胡、大提琴与乐队《菊花台》”。让22岁的俄国小伙子了解当代中国流行歌曲,确乎有点难,但席强团长告诉他,大提琴与二胡对话,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话,就是《天鹅湖》中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白,金发碧眼的小伙子瞬间领会曲意,与李源源双双入境。当二胡与大提琴的白色琴弓向一个方向拉动时,中俄文化的界限不复存在。

乐器与组合,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其独特音响和情味,是中国人表达心声最直接、最深情的方式,俄罗斯人民也是通过这些音色认识中国的。笛子独奏《牧民新歌》(王次恒)、琵琶独奏《送我一枝玫瑰花》(吴玉霞),让俄罗斯观众深度领悟中国式的倾诉。笛子、唢呐与乐队《美丽的雪山》(冯晓泉、曾格格),旋律来自享誉中国大江南北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歌曲吟诵了如雪莲般圣洁的爱情,成为纯洁爱情的同义语。原始素材来自新疆塔吉克族民歌《古丽碧塔》,冯晓泉将其移植到笛子与唢呐上,吐出的是这对夫妻演奏家的心声。

“皮亚特尼茨基国立模范民间合唱团”表演了俄罗斯民歌《伏尔加河峭壁》和舞蹈《嗷,我起得有点早》。小调和声具有的深沉和略带伤感的涩重,具有打动人心的穿透力。记忆中的俄罗斯文化总与一批伟大音乐家的名字和风格浓郁的俄罗斯民歌联系一起,中国人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相当程度上源自没有国界的音乐,也可以说,中国人的俄罗斯情结总与这样的音乐背景紧密相连,这些歌曲让现场的中国观众领略了主人的情怀。

最后一曲是中央民族乐团为“皮亚特尼茨基国立模范民间合唱团”伴奏《卡林卡》。此曲在俄罗斯有口皆碑,如同《鲁斯兰与留德米拉》序曲,形神若非惟妙惟肖,便会招致东道主对做客团体整体水准的怀疑,尤其是在听得见心跳的距离。全曲速度变化自由,忽快忽慢,散起后迅速加至急板。中国音乐家不负重托,高吟长咏,循声中节,奉上接下,如影随形。中国乐队,俄国合唱,交相辉映;俄国乐曲,中国音色,别具一格。最后,激动的俄方女歌唱家与指挥陈燮阳,拥抱示敬。

文化交流是点燃艺术家生命之火的导线,许多文艺批评家点评过相遇知音时的昂扬精神和碰撞火花的现场感,著名剧场,面对知音,同舟共济,与自家表演是两回事,这就是艺术家如此看重文化交流的原因。近些年来,中俄两国互办“国家文化年”的系列活动有多项音乐交流,这些活动生动亲切,把两国人民的友谊推向最好的发展时期。音乐会是落实中央“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具体行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国立克里姆林宫剧院的鼎力支持,使音乐会在主流场地产生了应有效应。

张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