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国乐 传承经典 ——记中央民族乐团《印象·又见国乐》上海音乐会之行

2016-11-28 06:01:00

民族管弦乐《丝绸之路》


2016年10月27日晚由中央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刘沙执棒的中央民族乐团音乐会版《印象·又见国乐》上演于上海音乐厅,这场音乐会汇集了中央民族乐团两部大型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又见国乐》的精华,《又见国乐》是中央民族乐团继《印象国乐》后的又一倾情力作。如果说2013年创作《印象国乐》剧目的创意源自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希望创作一部能够体现中国民族音乐厚重文化历史与创新的民族器乐表演剧目的话,那么《又见国乐》更是一次融合了乐团创作理念及创作思想面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艺术创新。


此次上演的《印象·又见国乐》整场音乐会的作曲、改编、编曲均由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青年作曲家姜莹一人担纲,笔者有幸聆听过作曲家姜莹多部作品的首演,包括民族管弦乐作品《丝绸之路》、《龙图腾》、《空城计》,民族室内乐作品《敦煌》、《千里走单骑》、《嘎老》以及电子音乐作品《宇宙的边缘》等等,姜莹近些年的音乐创作可谓不忘初心,作曲家认为创作好的民族管弦乐作品首先一定要较好地继承传统,具有扎实的传统基本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好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要能够流传下去成为经典需要符合一定的中国听觉审美理想,如姜莹的代表作《丝绸之路》能够成为海内外民族乐团争相上演的经典曲目并不是偶然,这是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秉承自己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将其继承和发展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本场音乐会版《印象·又见国乐》由姜莹作曲的民族管弦乐《丝绸之路》作为开场曲,作品融入了印度西塔尔琴元素,乐曲一开始古筝下行刮奏的阿拉伯音阶借鉴了西塔尔琴的刮奏和滑音演奏法,琵琶浓郁的推拉滑音将观众带入了令人神往的丝路上,弹拨声部的中阮、大阮浑厚苍劲的声音与打击乐的应和好似远处广袤沙漠中成队行进的驼队,全曲最为突出的是贯穿始终的律动感,使听者一直跟随音乐的律动前行并有所期待,完美地诠释了丝绸之路上的异域风情,乐队在极其辉煌的音响中结束,具有丰富内涵的音乐让人充满绝美的遐想。


《春江花月夜》琵琶董晓琳、笛子王次恒


第二首曲目是由姜莹根据古曲改编的箫、琵琶与乐队《春江花月夜》,乐曲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为素材,描绘了月夜春江的美景,中央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王次恒与琵琶演奏家董晓琳的演绎珠联璧合,再现了月上东山、风回曲水、水深云际的意境。


民族管弦乐《印象国乐》组曲第二乐章《前世今生》

陈莎莎、筚篥张佳理


第三首是由姜莹作曲的民族乐剧《印象国乐》组曲,此次音乐会选取了其中的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管乐与乐队《小鸟乐》,在观众席、舞台上各种管乐乐器齐鸣,模仿鸟叫声栩栩如生,仿佛置身于鸟林之中。由中央民族乐团箫演奏家陈莎莎和筚篥演奏家张佳理演奏的第二乐章《前世今生》缠绵悱恻,感天动地。


第三乐章《大曲》中凸显了厚重的历史气息及华夏之魂,音乐由舒缓到紧迫,塑造了苍凉、悲切、壮阔等意象,《印象国乐》组曲的三个乐章给予听众极大的震撼。


双琵琶打击乐协奏曲《楚汉之战》(琵琶:赵聪、于源春;

打击乐:朱剑平、于昕)


第四首是由姜莹根据古曲创编双琵琶打击乐协奏曲《楚汉之战》,琵琶作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传统乐器之一,其以能文亦武著称,《楚汉之战》融合了琵琶武套套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两首乐曲,以人物情感为基点,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赵聪、打击乐演奏家朱剑平饰演刘邦,琵琶演奏家于源春、打击乐演奏家于昕饰演项羽,《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其中一句“两千两百年的岁月让《十面埋伏》化成我指尖的琵琶声”道出了今人的思索。该部作品的戏剧化表现、穿越时空的对话、两把琵琶的二重对位都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箜篌与乐队《渔舟唱晚》(箜篌:吴琳)


第五首是由娄树华作曲、姜莹改编的箜篌与乐队《渔舟唱晚》,古筝版的《渔舟唱晚》是以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者,由中央民族乐团箜篌演奏家吴琳用箜篌演绎的《渔舟唱晚》令人耳目一新,箜篌独有的音响声音配上其特有的推拉吟揉、华丽的琶音为这首增添了新的感官体验,听罢该曲后心里由衷地赞一句“美哉呀”。


二胡与乐队《二泉映月》(二胡:金玥)


当晚的第六首曲目是由华彦钧作曲、姜莹改编的二胡与乐队《二泉映月》,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中央民族乐团二胡演奏家金玥的诠释以情传情,触动心弦,再现了阿炳当时感伤怆然的情绪和愤慨之情,乐曲最后以《二泉映月》的首句作为素材演奏三遍,犹如三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其深邃的意境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中阮、唢呐与乐队《信天游随想》

中阮冯满天、唢呐牛建党


第七首是姜莹根据陕北民歌创编的中阮、唢呐与乐队《信天游随想》,乐曲中用“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为素材,以中阮和唢呐为主奏乐器,并带有说、唱、奏三位一体,中央民族乐团中阮演奏家冯满天和唢呐演奏家牛建党两位从讲述、演奏再到演唱的每一个环节都堪称精湛,在舞台上用器乐呈现出了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用音乐道出了陕北人民对土地与生命的赞歌。


民族管弦乐版《黄河大合唱》


最后音乐会上演了由冼星海作曲、中央乐团集体创作,姜莹移植、改编的民族管弦乐《黄河》。《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是为经典中的经典,此次民族管弦乐版的《黄河》同样给人以气势磅礴、慷慨激昂之感,尤其是当《东方红》旋律奏响之时将乐曲推向了高潮,全场观众沸腾了,这首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音乐作品激人奋进,全场观众起立拍手鼓掌表达了他们对中央民族乐团音乐家们的精湛表演的敬意和喜爱。


现场观众


又见国乐、传承经典,中央民族乐团上海之行的音乐会版《印象·又见国乐》即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向经典民乐作品致敬的音乐会,又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向大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国乐的精髓之所在。



文/于亮  摄影/肖文礼

(于亮: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 现任上海音乐学院

附中教师)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